渔业资源保护的意义(渔业资源)
【资料图】
想必现在有很多小伙伴对于渔业资源方面的知识都比较想要了解,那么今天小好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渔业资源方面的知识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拼音]:yuye ziyuan
[外文]:fishery resources
生活在海洋、潮间带和内陆水域的具有捕捞或养殖价值的水生动物和植物。亦称水产资源。
渔业资源的种类繁多,鱼类居于主体,全世界共有2万多种,中国海洋鱼类约有1500多种,淡水鱼类有700多种,但主要捕捞对象一般不超过100种。除鱼类外,藻类、甲壳类、贝类、头足类、海兽类等为数也很多。1980年,全世界海洋渔获量的种类组成大体是,鲱、沙丁鱼、鳀类占21%,鳕类占16%,鲹、鲻、秋刀鱼类占14%,鲪、鲈、康吉鳗类占1%,鲭、杖鱼、带鱼占5%,软体动物占1%,甲壳类占8%。中国渔获物组成中,最高年产量超过10万吨的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鲱、鲐、鲹、马面鲀、乌贼、毛虾等。据各国学者估计,全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潜在年产量在1~2亿吨之间,联结中国大陆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共约500万吨。1980年,全世界总产量为7219万吨,其中内陆水域761万吨,海洋6458万吨;1985年中国总产量705万吨,其中内陆水域285万吨,海洋420万吨。1980年,全世界渔业进出口总值为 302亿美元;1985年中国渔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为61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8%。渔业产品营养价值高,含人体健康发育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是人类食用动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渔业资源除可供食用外,还是医药、饲料、热能、工艺美术品等的重要原料。
渔业资源是一种生物资源,其种类和数量经常发生变化,平衡、稳定只是相对的、暂时的。这种不断的变化,有渔业生物本身的原因,也有自然环境条件改变和人类活动给予的影响。研究渔业资源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是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和科学管理渔业的基础。渔业资源的特点主要有:
(1)再生性。渔业资源因自然死亡和捕捞利用在不断地减少和消失,同时因繁殖、生长又在不断地增加和补充。这种现象称为渔业资源的再生产。
(2)流动性。渔业资源是生活在水中的生物,除植物及少数营固着生活或封闭水体内的种类外,多数是进行不同距离不同目的的游动种类,具有很大的流动性。这种流动因目的不同分别被称为生殖回游、索饵回游、越冬回游等。渔业生物在回游途程中,往往形成大群,构成捕捞的汛期和渔场。其中某些回游途程长的种类,如鲐鱼、鲹鱼、金枪鱼等游至某国近海时成为该国的专捕对象,远离某国时则成为某一外国或国际共捕的对象。由于这个特点形成了捕捞生产的集中性与季节性。
(3)多变性。渔业资源是生物资源,受环境和人类捕捞的影响较大,如长期的冷、暖海况对冷水性或暖水性的种类的丰歉关系密切,浅海滩涂的污染使一些生活在该区域的种类绝迹或不堪食用。人类捕捞对资源所造成的危害随着无限制捕捞的发展而日趋严重,鲸类资源衰竭即为一例。由于上述这些原因,渔业资源的结构和数量经常发生变化。
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是使之得以增长的条件。根据渔业资源再生性的特点,可捕量应与净增长量保持平衡。渔业生态系统是水域中由渔业生物、外界环境、人类活动等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构成的,只有在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的良性循环状态时,才能够为人类提供最为丰富的渔产品。如果捕捞过度,往往造成渔获物小型化、低龄化、低质化,最后导致资源的衰退甚至枯竭。因此,为了合理利用渔业资源,防止捕捞过度,需国内立法保护;同时根据某些渔业资源流动性的特点,在国与国之间签订双边或多边协定。另外,要发展养殖业、投放人工鱼礁、采取改良水域措施,在合适的水域采取人工放流幼体以增殖资源。由于渔业资源的多变性,需要对其结构和数量变化进行研究。中国渔业资源学家首先在中国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单种或多个种的变化,并进行预测,在一定条件下取得了较好结果。